柳元洵微微一怔,有些不好意思,“当不得如此夸赞,身为皇室子弟,既受了百姓供奉,自是要为百姓做事。”
贺郎平勾了勾唇,他很少笑,所以笑容便显得有些僵硬,“那臣就先在这里,祝殿下如愿以偿了。”
柳元洵点了点头,不再看他,任由顾莲沼将他抱上了马车。
……
见过了贺郎平,自然还要去见沈巍。
沈巍见他坐着轮椅,当即便惊了一跳。这几日他忙着追查八副图的下落,已有七八日没见柳元洵,全然不知他的腿已无法行走。
“殿下,不如趁此机会,由我代您去?”
柳元洵摇了摇头,“既然已经定了,便不改了,不撒鱼饵,鱼是不会上勾的。”
此番试探,事关重大,不管贺郎平究竟是奸是忠,他都有自己的打算,只能亲自去。
“既如此……”沈巍沉吟道:“此番来江南,随行神武卫共计一百余人,我令他们后日一早便去殿下院前候着。”
柳元洵点了点头,忽然道:“对了,为何不见淩亭?”
沈巍解释道:“淩大人在于文宣的府上。这老油条,简直滑手,盯了他好几日,偏偏滴水不漏。不过,这几日倒也不是全无收获。”
柳元洵端起茶盏,抬头看向沈巍。
沈巍面色凝重道:“根据我手里头的证据,这八幅画,很可能是孟谦安的。”
顾莲沼精神一振:“沈大人细说。”
沈巍道:“我原以为布政使右参议是于文宣的人,可据我掌握的线索,于文宣与右参议的相处模式极为古怪。说是上下级,于文宣却对他客客气气;要说不是自己人,却又把不少要紧事交给他办。”
“顺着这条线往下查,这右参议的升迁路也有些古怪,若无人帮衬,凭他的资历和年纪,怎么也坐不上这个位置。”沈巍喝了口茶,补充道:“查到最后,他的举荐人竟是卢弘益。”
柳元洵眉心微蹙,“卢弘益和孟谦安有关联?”
“非也,”说到这件事,沈巍明显有些激动,“我来江南时,曾拜访过严御史,严御史当时便说,卢弘益可信。我自然不会听信一面之词,可当我找上卢弘益,他却递来一份关键证据。”
柳元洵端着茶盏忘了放,只等着沈巍的后文。
“一封手书,一封印着孟谦安私章的,以重金利诱卢弘益向朝廷举荐右参议的手书!”
柳元洵一时怔住,好半响才说道:“这不就意味着卢弘益也徇私了?他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卢弘益没解释。”沈巍压低声音,道出自己的揣测:“但我猜,若他真如严御史所言般可信,怕是故意与孟谦安虚与委蛇,只为套取证据。否则以孟谦安的谨慎,怎会轻易留下这种把柄?”
柳元洵听得心头微颤,“所以,您觉得卢弘益是可信的?”
“不,”沈巍道:“我不信任何人,我只看证据。虽不能仅凭一封手书就证明右参议是孟谦安的人,但有了它,起码说明卢弘益和孟谦安之间有可供撬动的嫌隙!”
柳元洵细想着沈巍方才的话,轻声道:“沈大人,您好像忽略了一个人。”
沈巍一愣。
柳元洵道:“江南布政使,于文宣。”
沈巍下意识皱眉:“那老狐狸怎么了?”
“那沈大人就要先与我交个底了,”柳元洵搁下手中茶盏,道:“皇兄派你来,究竟只是为了钱,还是另有矛头?”
沈巍没料到他忽然问这个,短暂怔愣后,他有些为难,“事关朝事,我不能多说。”
不说便也是说了,柳元洵已经懂了。
如果沈巍一开始便是抱着针对孟谦安的念头来的,那就不怪他既想探清贺郎平的底细,又接纳了卢弘益的证据,还一直在与于文宣扯皮,独独不提孟谦安。
因为孟谦安在沈巍心里,已经被判死刑了。
看来,他在御书房看到的那封奏摺,确实是皇兄剑指孟阁老的初兆。
柳元洵并不为难他,只接着前一句话说道:“孟谦安宁可留下把柄,也要安插人手,不正说明于文宣并非他的人?这也能解释为何于文宣对右参议的态度如此暧昧——既不敢得罪,又不能重用。”
沈巍本就是被于文宣三推四阻的态度模糊了视线,始终对他心存疑云,乃至于一叶障目,竟看不破如此简单的事情,此时听柳元洵一说,他简直豁然开朗。
“这么说来,于文宣现在推三阻四,或许不是为了替孟谦安遮掩,而是他真的不知情,只是他这态度……”
柳元洵轻声道:“于文宣不得孟谦安信任,很多事自然不知情,可他若是连沈大人您都能迷惑,足见其有故意遮掩之心,同在一片官场,就算没倒向孟谦安,也免不了受他牵制,故意帮他混淆视听。若被牵扯,他能以无罪之名脱身;若不受牵扯,他更能全身而退。但他不足为惧,绕开便是。”
沈巍长叹一声,做了总结:“骑墙者误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