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子也上来看看:“按照我的经验3000斗的粮食大约要到粮仓齐小腿的位置,可这次怎么才浅浅一点?”
顾一昭不顾四姨娘的劝阻,愣是自己也爬上梯子瞧了一眼,果然粮仓的粮食看上去不太多的样子。
她皱眉:“庄头没说今年减产啊?”,她也顾不上休息,索性下了梯子,再去检查有无遗漏的米袋。
并没有任何遗漏。
“奇了怪了?”四姨娘惊呼,“不会是有什么耗子精吧?我们一边干,耗子精一边搬运?”
顾一昭不信那个,她先去翻账册,账册里庄头写了200袋。
他们忙了一天也的确卸空了200袋的大米,可是粮仓里的粮食却无论如何都对不上。
“难道是袋子有洞?是我们遗漏了?”四姨娘和丫鬟们纷纷提出建议。
眼看着夕阳快要落下了,那边都听见曦宁欢快叫曼宁一起去吃饭的声音,显然她们都已经算完了。
四姨娘额头上的汗珠就一点点冒出来,好容易得了太太欢心,可别落后于众人啊。
顾一昭看着却很镇定:“鱼鳞册呢?拿给我看看。”
鱼鳞册是明代田庄上常用的田地登记簿,上面有田地的性质、权属、数量等。
顾一昭翻到了松江府鱼鳞册上,细细审读,确认了田亩是100亩,并无忽然减少。
“支单呢?账册呢?”
她一叠叠都摊开研究,不由得叹息:古代就这点不好,没有推行复式记账法,借贷不好平衡,看到一条记录只能看到粮食从哪里支取,又流往哪里,却无法安追溯到粮食流转的全貌。
偏这个田庄还在丰收后拆借过一批,一笔偿还春耕时欠邻居庄子上的种子,一笔是耕牛借给别人后别人拿来一袋粮食做感谢费,还有青黄不接时佃农借走了几袋粮食当口粮,总归是乱七八糟。
事已至此,只好一笔笔查,顾一昭就吩咐丫鬟:“小蝉去厨房端几张饼或包子过来,木兰去太太那里帮我告个假,就说我这里算得慢,要明天才能出结果,让大伙儿不用等我了。”
“要不就告诉太太是账有问题,将那个庄头提来问问不就成了?”四姨娘不愿意女儿秉烛夜游。
“不成。”顾一昭摇摇头,“这些庄头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能干这么久就说明备受老爷太太器重,我一个后宅小童,贸然跟老爷太太说这账有问题,若是真有问题还犹可,若是没问题岂不是让那庄头从此恨上了我?”
咋咋呼呼怀疑庄头忠诚度,在外院管事中传开来,不仅以后做事难免被庄头管事们轻看。有时候同行之间会集体吐槽外行,之前顾一昭雇佣的菲佣就告诉过顾一昭,她们有个菲佣群,平日大家交流都会吐槽主家的各种奇葩事例,不管菲佣们之间如何互相竞争,吐槽起主家那是彼此都会共情同行。
四姨娘则想起另外一遭:“你说的也是。”,女儿家成婚要陪嫁管事呢,得罪了这些管事万一以后女儿挑陪嫁没人去怎么办?
她叫人点灯盏:“我来陪你查,我就不信了,我们这多人还查不出来这点猫腻。
顾一昭就一点点排查过去,可无论她怎么核算,都是100亩田地出产3000斗粮食,数据是准确的,往年也差不多是这个金额,庄头也并没有隐瞒收成。
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听松堂里,小娘子们正围着太太讨赏呢。
曼宁得了第一,她却并不居功:“我本来年纪就最长,说得直白些我扒拉算盘珠子的手指都比姐妹们长得长,我赢了她们胜之不武。”
太太笑:“你就收下,你们姐妹分田庄时本就按照年纪分了难易,你虽然最长,可你的庄子最大,算起来最慢,你能赢也是实至名归。”
旁边郑妈妈笑着将红布托盘上的金算盘吊坠给了曼宁:“太太发话了,大娘子就收着吧。”
二姨娘也笑:“恭贺大娘子。”。
三娘子瞥了一眼二姨娘,有些微的惊讶:四娘子因为做错事被太太禁足,硬生生错过了这次比试的机会。
要知道这管家的机会太难得了,明年太太生孩子,不见得还有多余的心思和体力耐心教导她们这些小娘子,对庶女们来说这可以说是最难得的学习管家机会了。
四娘子错过了,二姨娘居然也能笑得这么开心?
她摇摇头,将这个念头放下,转而恭贺大姐。
“说起来怎么不见五姐姐?”七娘子左右张望,“她还没完事吗?”
“她不是有四姨娘帮忙吗?”三娘子幽幽道。
“才没有呢。”曦宁看她,“四姨娘在边上干看着,后来还给我们几个都送了汤水,你不是也喝了吗?”
“她还没有做完。”曼宁知道情况,“我的丫鬟去看过她,说是五娘子本来就快完事了,但总感觉哪里还不对,就一直在翻来覆去检查。”
正说着话,外头木兰来报:“回禀太太,我家五娘子叫我过来带话,说她算出来账不对,还要再核算好久,就让太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