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罗家珍一听觉得有道理,爱华虽然强势,但一家人的生活都要靠她安排,月华谁都不要只粘她,真正算起来,她才是这个家最累的人。
&esp;&esp;罗家珍叹了口气,算了,心疼娘家人不如心疼自己的女儿,女儿活得这么累,她为什么还要加重她的负担呢?
&esp;&esp;换工作的事不了了之,因为一家人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转移了,因为他们家有彩电了。
&esp;&esp;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esp;&esp;姜爱华想起自己小时候村里人都喜欢挤到小卖部那里去看黑白电视机,那时全村也没几户人家有电视的,小卖部的老板娘很不耐烦,有时候就是故意不打开电视开口赶他们走,但当时的娱乐活动实在是太少了,就算老板娘的脸色不好看,大家也依然每天却守着,掂着脚磨着肩,仿佛听到黑白电视机里传来的沙沙声都是好的。
&esp;&esp;慢慢的,大家的经济情况渐渐好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黑白电视机了,但他们家一直都没有,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姜成才拉着她,头上顶着丽华,还是坚持到小卖部看电视。
&esp;&esp;姜爱华还记得小卖部的老板娘很讨厌他们一家,总是用眼睛瞪她跟丽华,嘴里还会故意说些污辱人的话,但姜成才跟罗家珍还是坚持每天去。
&esp;&esp;后来是为什么不去了呢,因为老板娘把那台电视搬走了,搬进了里屋把门关起来了,不让他们看。
&esp;&esp;而现在,他们家居然有了一台彩色的电视机!这台电视机之大,竟然连村长家的也比不上。
&esp;&esp;他家的只有17寸的,小小的,远没有这台21寸的气派。
&esp;&esp;虽然今年过年的钱都没有,感觉家里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穷过了,但他们有电视可以看了。
&esp;&esp;姜成才在年二十八的当天还特地跑到镇上去开户,当天就领了个工程员过来装天线,咬牙交了50块钱的开户费,再帮忙调了一下频道,彩电终于可以看了。
&esp;&esp;能看中央台就已经成功了,意味着他们能看1994年的央视春晚。
&esp;&esp;调好频道的当天,一家人看到了晚上十点多还不愿意睡,没头没尾的电视剧也看得津津有味,就连姜爱华也忍不住看得入神,无他,主要是重生回来这么久了,一点精神娱乐活动都没有,压抑久了就连广告也是好看的。
&esp;&esp;年三十的时候一家人坐在新的红木沙发上,上面铺着一层旧衣服,没办法,冬天的红木沙发冻屁股,茶几前面放着炭盆,北风在屋外呼呼地吹,一家人围着火炉暖烘烘地等着看春晚。
&esp;&esp;院子外面传来姜子杰响亮的声音:“大姐!快开门,我们过来看电视啦!”
&esp;&esp;姜成才连忙起身去开门,门外是姜成昆一家,李翠红还有些不好意思:“小孩子死活要过来看电视。”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想看,除了姜福添跟谢小英,一家四口都来了。
&esp;&esp;姜子杰跟姜爱华太熟了,他直接就跑了进来,大声问好:“大伯,伯母过年好,大姐二姐过年好!妹妹过年好!”
&esp;&esp;姜成才跟罗家珍满脸笑容,连忙给他们掏红包。
&esp;&esp;上社村的规矩,小孩进门就有红包,金额也很统一,每个红包两毛钱。
&esp;&esp;姜成才跟罗家珍给姜子杰跟姜美华派,姜成昆和李翠红给姜爱华三姐妹派,姜爱华不好意思接:“婶,我就不用了,我都大了……”
&esp;&esp;李翠红连忙把两个红包塞给她:“要的要的,一天没结婚就还有红包领,不算大人。”
&esp;&esp;姜爱华连忙给他们一家四口让位置,红木沙发坐不下了,把用餐椅都挪过来了。
&esp;&esp;过了不到几分钟,院子里再起动静,居然又有邻居三三两两地过来了,而且每个人手里还拿着小凳子,都是过来看电视的。
&esp;&esp;托这台彩电的福,姜成才家第一次这么热闹地过年。
&esp;&esp;邻居们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个人,围着一台彩电看94年的春晚,看得如痴如醉,大家欢声笑语的,好不热闹。
&esp;&esp;姜爱华悄悄打量着姜成才,他的脸上是从未有过的惬意跟满足,男邻居们给他派烟,跟他聊天,问他管理那么大个养鸡场的心得体会,姜成才侃侃而谈,竟然成为了话题的中心。
&esp;&esp;这一刻,村里人终于不再用以往那种蔑视的目光打量他,甚至还隐隐带了几分讨好,希望他能帮忙留意一下,能否给自己也介绍一份工作。
&es